猶太尋根運動的偏差-對猶太教神秘主義(Kabbalah)的一些討論

Elie Wiesel寫的那段話,其實很簡明扼要的指出了幾個關鍵問題,我來說明如下。

 

多數猶太學者其實並不排斥神秘主義的哲學,神秘有其自身的力量,既然神秘有其自身的力量,它的力量在於何處呢?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所知的所有知識,幾乎都起源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我們之所以具備好奇心,常常是我們覺得周圍的世界有其神秘的一面,而這個神秘的世界是一個看不懂的世界,因此當我們具備了這些好奇心,我們就有能力從僅有的好奇心以及神秘感,跨越到已知和理性。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日益喪失這種驚奇的能力,我們就會逐漸失去瞭解外部世界以及驚詫自身生命與存在之本源的動力。我借用我的一個老師的觀念來形容相同的意思:一個看不懂的世界可能是一個充滿疑惑的世界,但絕對不會是一個索然無味的世界;正如一條丟失了指示牌的道路可能讓我們迷失,卻也同樣會帶給我們想象和驚喜。

 

不過我更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神秘有其自身的力量,但其前提在於我們對自己可把握知識的瞭解。過去一個研究喀巴拉(Kabbalah)哲學的學生,在他們還沒有完全弄懂聖經和塔木德之前,是絕不會去翻閱神秘主義書籍的。類似一個研究量子物理的學生,如果他連最基本的數學以及經典物理都沒掌握好,就信誓旦旦說要去研究量子物理,那是很荒誕的。

 

Wiesel的父親用邁蒙尼德的話告誡他的兒子:一個人不到三十歲不能冒然進入神秘主義的世界,那個世界充滿了危險。你應當先學習基本課程,學習能夠理解的課程。是的,這個觀點很重要:不要貿然進入猶太神秘主義的世界,你要循序漸進,先去學習你能夠理解的課程。主流的拉比猶太教主張的態度是不要探尋對你太難的事物,不要窮究你看不見的東西。去研習你力所能及的事物。不要理會神秘的東西。(巴比倫塔木德.祭祀書13a)。我所知道的典型的猶太教徒,一般不會去空談高深莫測的信仰教條,而是專注於細微末節的生活瑣事。一個猶太教徒是否合格,不看他是否宣稱自己信仰並熱愛上帝,而是在於他是否在安息日遵守了所有不許工作的律法;不在於他說甚麼,而在於他做甚麼。事實上,無論你翻開猶太教法典的任何一卷,你所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今生今世的生活,都是凡俗人間的百態,你絕少看到有關那個超越完美的天堂世界的細緻描述,你也看不到有關那個世界的行為準則。一切都專注於今世,一切都關切著今生。

 

猶太法典有句話叫:教會你的舌頭說我不知道,以免謊言被揭而身陷囹圄。(天下通道精義篇3:3)而在另一處則說:既然摩西知道,為何仍說:大約是子夜?因為摩西覺得法老的天象師可能犯錯,並由此指責摩西說謊。為此拉比說:教會你的舌頭說我不知道,以免謊言被揭而身陷囹圄。(巴比倫塔木德.祝禱書4a)甚麼意思呢?在聖經裡,上帝告訴摩西,為了讓人們看到他是如何將埃及人和以色列人區分開來的,他將給予埃及人一場盛大的災難,在那裡,所有頭生的生命都將死去。而摩西傳達出去的話是這樣的:上帝這樣說,大約到子夜,我必出去巡行埃及遍地⋯⋯。(《出埃及記》114)。猶太教法典非常希望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為甚麼摩西要在這裡說大約到子夜?在《塔木德.祝禱書》的3b4a里,人們集中探討了這個話題。(這一細節的引述是為了質疑大衛對子夜時間的不精確理解所致,拉比們說:連摩西都可能不清楚子夜的具體時間,何況是大衛!)

 

在中國文化裡也有類似的觀念,孔子曾告訴他的學生子路: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通俗的話就是告誡他的學生:不談自己不知道的事:自己不知道不要亂加評論。這是很珍貴的思想遺產,我覺得拉比猶太教在這一點上和儒家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我還需要補充說一下猶太教的彌賽亞觀念和基督教的區別。猶太人之所以不承認耶穌為彌賽亞,主流的學者認為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對救贖和拯救有著和基督徒大不相同的理解。我可以借用傅有德教授對於這個問題的描述來結束這個主題:

 

猶太教的彌賽亞概念是從猶太民族的整體和全人類的層面界定得救的,強調的是民族的解放和人類理想的社會秩序,是民族主義和大同主義的統一。與此不同,基督教的彌賽亞觀在本質上則是個人主義的,即它的核心是個人靈魂的得救,也就是通過耶穌殉難這一代人贖罪的悲壯行為和教徒個人在生活中行上帝的道進而達到死後靈魂升人天堂的目的。這裡無意拯救哪一個民族,更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建立甚麼理想社會,它表達的是身患原罪絕症的人對自己來世命運的關懷。猶太人不相信亞當和夏娃偷吃智慧之果是甚麼原罪,更不承認所謂每個人因其始祖有罪而都天生有罪,因此,也就無需耶穌的救贖和基督徒式的贖罪和死後個人靈魂升天。他們的希望在此岸世界,在自己民族的復興和人類理想社會的實現。如果說猶太教中的彌賽亞概念在本質上是世俗的、現世的,那麼,基督教的這一概念則是精神性的、超世的。因此,我們似乎有理由說;和猶太教的彌賽亞概念相比,基督教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帶有更多的宗教性內容和更明顯的說教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