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徒培訓 vs. 極權環境

BDVSTE

      近年基督教信徒群體興起不少門徒訓練運動,宣稱理念是來自聖經,而這類群體的信徒,確實表現得比較積極委身,投入不同的宗教活動,不少群體亦因此爭相效尤,但可惜當運動推行一段時間後,卻收到不少相關的投訴,指出當中出現諸多不健康的現象。

      本文作者以基督教立場,分析合乎聖經的門訓跟這等運動的分別,並指出那些引人詬病及應予關注的地方。

作者:羅伯特‧帕爾頓牧師 (道學碩士)

            布萊恩‧伯明罕(神學碩士)

 

那些試圖捍衛自己效忠的非正統基督教團體的人,經常聲稱耶穌對祂的信徒使用了(傳統所理解的)“思維改造/思想控制”的手段。但令人不安的是,這些宣稱並不是出自那些拒絕基督信仰和主張的群體,而是源自那些獻身於基督教卻誤入歧途,思維極端化,且充滿危險的團體

這篇文章不打算“以經解經”,這樣的方法成效不彰。不過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研究思維改造,這對分析非正統基督教群體的動態卻是極有價值的。不管是哈桑的(Hassan’s)BITE模式》,利夫頓的(Lifton’s)《極權環境的八種特徵》,辛格的(Singer’s)《思維改造的六種條件》,還是朗格尼(Longone’s)關於《欺騙、依賴和恐懼模式》的分析文章,都不是關鍵所在。這些研究評估了權能和權柄如何在社會環境下運作,以及運作是否良好?儘管粗略一瞥,你會發現聖經對神的子民能公正地行使權能和權柄,有著深切的關注。以下的分析取決於這類思維改造模式所存在的核心問題。

 

(一)

 

在任何以聖經為依據的健康基督教團體中,所傳講的聖經內容都是旨在教導和使年輕的基督徒成熟起來。在這種健康的教會團體中,領袖願意接受任何提問,並且會盡其所能開誠佈公且明智地回答。他們會教導整全的聖經真理,並願意花時間去解讀經文,關注經文的前文後理、場景、歷史背景及其語言文法。他們會思考一個問題:“當一世紀的希臘人或猶太人在閱讀或聆聽這些聖經文獻時,他們會如何理解呢?”然而,破壞性團體的謬誤,在於他們將二十世紀對聖經文獻的理解,強加在一世紀的文本之上。這種方式註定要失敗的,並只會造成極端獨裁主義,及一群不會思考、身心俱損的追隨者。此外,聖經解讀的一個原則,是經文必須能夠相互解釋;且誠實追求真理是終極目標。(約翰福音18:38)。在解讀聖經的文獻中,有一句古老的格言:“斷章取義的經文只是堆砌出來的托詞。”因此,團體的主要教義,應能經得起其他基督徒團體的驗證。總的來說,這樣的教義,也該和教會歷史以及歷史信條一致。況且,這些經過二十多個世紀錘煉出來的基督信仰基本教義,本身就是以“殉道者的鮮血”締造出來的。

反之,大多數破壞性團體,宣稱他們“發現、理解、得到”了真正的聖經啟示,這些啟示不同於任何基督教團體所宣講的。他們的發現通常是基於某種特殊的“啟示”、斷章取義的解經方式,以及某些神秘主義思維等等。通過這些方式傳播其啟示,只會削弱年輕基督徒的信心,使他們萎靡不振。在這種體系下,個人得不到真正的重視,卻僅僅被覆製成團體領袖忠實的追隨者。絕對順從和強迫一致性是對個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對團體的熱愛和忠誠,代替了對真理的熱愛和忠誠,亦是整個團體的終極目標。團體領袖會特別強調聖經中選取的某些章節,以此為基礎創造出一種聲稱為準確無誤、完美無瑕,並只為團體所擁護的教義。實質上,在這種體系中,該團體領袖指定並宣揚真理的定義及內容。這樣的“真理”據稱是被“重新發現”或“恢復”的,是過去兩千年在基督教世界所遺失的。

真正依據聖經為基礎的團體,強調的是個人的獨特性和內在價值。個人能夠根據他們對聖經的學習,得出結論並自由地做決定。在基督肢體裡的合一是期望的目標。因此,地方性的團體不會被看為精英。這些健康團體的目標,是解放並協助個體,幫助他們成為上帝所要他們成為的人,而不是如奴僕般的個體,使他們絕對服從某個團體或某個領袖。然而,在膜拜團體中,領袖的教導必須被無條件地接受,且不容置疑。他們所追求的是一致性(不允許多樣性),而非合一(允許多樣性)。非正統基督教團體通常認為自己是唯一“按照聖經經文”生活的群體,自視為天生的精英。


(二)

 

有聖經基礎的教學方法會引發一個開明及有導向性的教學模式,而且是能夠清楚解說及透明度高的。其領袖(或“牧羊人”)逐步將教導深化,引領「羊群」在基督裡邁向成熟。這種教學方式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一個信徒能夠融入主流教派中(只要與主流基督教及其信條一致,不論參與任何教派,也能成為基督裡共同的肢體)。在健康的教會群體裡,不會利用欺騙、操縱或謊言來強迫會眾參與或要求會眾在集會時言聽計從。資訊並非基於“須知”原則,也並非為了鞏固信徒對所在團體的義務及委身。所有的信條和實踐,也會事先告知慕道者或剛接觸信仰的信徒,並且不排斥任何類型的提問。

相比之下,膜拜團體採用的教學方式,則將其背後動機隱藏,其教義也不能清楚解說及欠缺透明度。通過隱瞞或曲解教會團體、教義等重要資訊來操縱其信徒。膜拜團體的領袖亦不褻扮演和善謙遜的牧羊人,他們試圖宣稱自己在所有事情(屬世及屬靈)上的獨一權威來“擺佈”信徒。他們不會引導信徒融入教會,而是推行隔離政策(例如:宣稱“我們”,單單只有我們是基督的肢體,是萬能的教會)

反之,健康的教會團體,通常都是主流教派或按照傳統敬拜模式,並具有歷史權威的宗系教會組織。膜拜團體只源於近一世紀,他們卻認為在教會歷史的理解上,能扮演修正者的角色。他們經常聲稱傳統基督教丟失了一條重大的真理,只有通過“我們”的解讀,這條真理才能被完全理解或恢復。事實是,很多膜拜團體的教義似乎都是正統的,與教會歷史和教義一致,但是他們所行的卻相互抵觸

 

( )

 

具有聖經基礎的教會生活,信徒是可以隨時自由加入或者離開教會的。如果一個信徒選擇離開第一浸信教會,然後加入第一衛理教會,那麼,第一浸信教會的信徒仍可跟他保持聯繫,同時,被基督救贖的事實,並不會因轉換教派而受到影響的。因此,主內的肢體顯得更多樣性,而這種多樣性則帶來自由,其核心原則是尋求在聖靈裡的合一,而不是某團體內的一致性及樣式化。真正的基督教觀念是 在多樣性中尋求合一。正如一位早期的新教徒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基督徒的義務是“在基要真理上合一,在非基要真理上要寬容;在一切事上,要以愛相待。 因此,這種真正的自由帶來了強大的、無限的服侍管道,服侍不僅局限於教會組織內,而且來自更廣闊的群體。

但是,在那些非基於聖經原則的膜拜團體中,信徒可以自由加入,更確切地說,是被招募進團體中;一旦要離開,卻絕對不會帶著團體的“祝福”離去。離開該膜拜團體,則意味著變成神國的二等公民,更甚是將徹底失去救贖。因此,脫離膜拜團體的人,經常會落得眾叛親離的結局。離開了神真正的教會,他們被認為是叛教者;離開該膜拜團體,本質上就等於離開了神。這樣的觀念給脫教者帶來的恐懼是不可想像的。在這樣的宗教和社交氛圍下,其教徒的特徵是刻板、具有複製性和喪失個人的獨特性。由於缺乏自由與多樣性,同時又未能於更寬廣的環境中,信徒的選擇就變得十分狹隘。久而久之,他們會認為只有一種有價值、值得仿傚的服侍方式,那就是:單單服侍該膜拜團體。

 

(四)

 

在依據聖經的生活方式中,個人為自己的生命或生活向神負責,而不是對教會或某團體負責。個人通常會被鼓勵去尋求或觀察神在他們生命中的美好旨意。相反的,在膜拜團體中,個人是對團體領袖負責,服從他們的引導和指令。領袖會將他們虛妄的意願混為一談,由此,他們便自詡是神的代言人。實際上,他們是取締了聖靈的位置。

另一個關鍵原則涉及基督教的領袖或教師。健康的神學環境會鼓勵、甚至要求信徒學習批判和分析的思維。牧師或教師清楚聖經中某些晦澀難懂的章節,並且是難以簡單直接地進行正確的解讀。但是,操控性團體卻採用簡單、狹隘的方法來看待世界,並不鼓勵使用批判和分析法。在這種操控的環境下,信徒的選擇必須與團體領袖的期望和指令一致。他們強調的是取得領袖,而不是神的認可。但是,真正成熟的基督徒,應該是聽從神的勸告、禱告、信徒的忠告、在境遇以及其他相關資訊基礎上,存著理性的生活態度。耶穌道成肉身的神,祂選擇過長久謙卑的服侍生活,犧牲自我順服神的旨意。正如馬可福音93035(和合本)寫到:

他們離開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人知道。於是教訓門徒,說: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過三天他要復活。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裡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什麼?’門徒不做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

 

耶穌曾力圖教導並授權給門徒,使他們成長為神所期望的樣式,而不是把他們變成某團體或某體系的奴隸。耶穌卻是鼓勵個人能自主做決定,關鍵是要跟從神,而不是跟從某團體。祂經常告誡門徒要“計算成本”,即數算門徒在不利環境下,仍然鍥而不捨地跟從祂所付出的代價。(路加福音14:28)但是,祂從未對門徒說“跟從我,讓我們一起來征服全世界。 反之,祂說:“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馬太福音 4:19)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從未為著自己的榮耀來自我宣傳,而只是宣揚父的榮耀。祂還經常鼓勵門徒要為自己考慮。(馬太福音22:37,馬可福音12:30,路加福音10:27)

 

結論

 

      破壞性團體則試圖在其體系或領導層面上“奴役”他們的信徒。這種企圖,不是盼望會眾被塑造成神所期望的樣式,卻是去削弱和摧毀會眾的屬靈生活,甚至要威脅他們的屬靈信仰和心智。